为人父母的三个伪“神话” 父母必须始终接纳孩子。 父母对待孩子必须始终前后一致。 父母双方必须达成对孩子的一致统一战线。 区分“行为”与“标签” 行为:①你能看到它——像一副照片; ②你能听到它——像一段录音 行为 评判/标签 小孩玩了两个小时电脑 小孩迷恋网络 小孩张着嘴嚼东西 小孩没教养 小孩把玩具给朋友玩 小孩很大方 小孩帮妈妈洗碗 小孩很懂事 小孩在晚上写作业 小孩很拖拉 小孩遇到陌生人时不说话 小孩内向 很多时候,我们更愿意使用标签。 行为四角形 可接纳区 虚假的接纳 虚假的不接纳 不可接纳区 问题归属 孩子拥有问题 无问题区 家长拥有问题区 双方拥有问题区 谁有问题,谁拥有解决问题的权力(或者机会) 界定问题的归属 谁有情绪? 谁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孩子在问题区 协助的绊脚石: 正确的方法——聆听 聆听的辅助要素 同理心 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感同身受” 接纳 注意是“没有情绪的接纳”而不是“我应该接纳” 真诚 相信孩子能够解决问题。 基本聆听的准则 专注(非语言的专注) 沉默(基本聆听)心与孩子在一起。 理解的应答——1.“嗯”、“哦”、“啊”… 2. 点头、蹙眉、眼神交流… 引导性话题、鼓励孩子说话 “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 当孩子拥有问题时使用积极聆听 可以释放孩子的“情绪崩溃”(让孩子情绪稳定下来) 可以帮助孩子一层层剥离,去认识到他的真正问题。 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给他自己想出最好解决方案的机会) 积极聆听的时机: 在无问题区清晰地传递信息 (清晰、内外一致、同频) 表白性我讯息: 提供给他人关于自己的信念、观点、喜好、感觉、想法和回应的表白。 “我认为老师给你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很重要的。” “我想我们应该……” “我相信……..” “我对现在的物价丧失了信心。” 肯定性我讯息: “我喜欢你的笑话,因为这些笑话帮助我放松,带给我很多快乐。” “当我听见你告诉那些小孩你不会替他们说谎时,我感到很骄傲。” “宸宸,我真的很喜欢你写的故事。” 注意:肯定性我讯息不能是用来操纵或“塑造”孩子行为的工具,而是“不附带任何条件”地表达对孩子的接纳和肯定。 预防性我讯息:告诉孩子你将要做的事情,让孩子调整他的计划。(预防问题的产生) 让他人知道你想满足的未来需求以及你希望做到或看到的未来事情。 “今晚我必须要把账单算清,因此我希望不要受到任何干扰。“ “我希望在我们今年假期的花费上有所节制。“ “今晚我想听听你的周末计划,这样我可以提前准备交通工具。” 无问题区的时间管理——三种时间 独处时间 一对一时间 共处时间 当父母在问题区 面质性我讯息:(面质并非是当面质问的意思,而是面对面沟通的意思) “当你将滑板放在台阶上,我担心会跌倒和摔伤。” “当你没有打电话告诉我说你不会来,而我在花时间等你,我真的很不喜欢这样。” 我讯息失效的六种情形 不完整的“我讯息”——完整的三部分包括:非责备式行为描述、该行为对我的影响、该影响带 给我的感受。 隐藏的“你讯息”(责备、标签或解决方法) 如:“你到处弄得脏兮兮的…….”或“你把音乐声开那么大,我感到很烦,无法专心工作,请把它关了。 应该这么说“你把玩具弄的麻地都是…..”或者去掉“把它关了” 、 “我讯息”无力或表达不清晰时 当孩子对自己的需求非常坚持,不愿意改变你不接纳的行为时, 当孩子不认为他的行为对父母有任何具体明确的影响时, 当由于你的“我讯息”引起他人的情绪爆发时, 冲突的解决方法——第三法 第一法——家长赢小孩输 第二法——家长输小孩赢 隆重推出双赢的第三法: 第三法解决问题的六个步骤: 明确需求 集思广益寻求解决方法 评估解决方法 选择解决方法 执行解决方法 后续评估 区分需求和解决方法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将需求大致分类: 价值观冲突: 他人的态度、信念有没有直接或具体地影响到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属于价值观冲突。 解决价值观冲突 可接纳的行为 不可接纳的行为 解决冲突技巧(让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面质技巧 关系技巧(增进双方关系) 辅助技巧(协助孩子自行解决问题) 面质性我讯息能够在避免责骂小孩的前提下,让小孩知道他的行为如何伤害了父母,以及知道父母希望小孩能够用于负责和协助父母缓解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改变小孩行为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