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小站学姐说:近年来,网络中总是会出现各种网络流行语,并逐渐成为年轻人网络社交的独特景观,作为准备致力于攻读新闻传播专业的我们,除了了解这些网络热“梗”之外,还要剖析其生成和传播机制,从更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迷因传播。本文值得大家收藏学习、归纳整理,也欢迎大家欢迎评论区交流讨论。

💁🏻♀️💁🏻♀️💁🏻♀️

近期,相信大家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或是在赛博空间中都或多或少接触到了“尊嘟假嘟O.o”这个网络流行语。这句话通常被人们用来代替“真的假的”来表示疑惑,其出自@伯恩山又在嘀嘀咕咕(原名@伯恩山bot)的“你嗦爱我,尊嘟假嘟?”(你说爱我,真的假的),是一种模仿小动物说话的可爱文字,现在成为了被广大网友使用的网络迷因。从古早的“蓝瘦香菇”“鸡你太美”到“打工人”“泰酷辣”再到今年尤其流行的mbti人格分析,这些网络迷因更新迭代,构成了我们不同时期的网络媒介景观。本文将从迷因的概念、生产和传播机制以及迷因流行动因等方面入手带大家进一步了解迷因传播。

 👉🏻 何谓迷因?
“迷因”是英文单词“meme”的音译 ,源自具有模仿含义的希腊词根 mīmēma。这一概念是由英国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的。道金斯将迷因看作一个传达文化传播单位,曲调,构想,流行语,服装风格,制作罐子或建造拱门的方式等都算迷因。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高自由度、低门槛等特征为迷因的生产、繁衍和传播提供了理想的环境。由此 ,网络迷因(Internet Memes)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希夫曼(Shifman)将网络迷因定义为流行文化的单位,由网民传播、模仿和改编 ,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共享的文化体验。

国内学者张亮等人将网络迷因定义为网络环境下通过模仿和复制而传播的数字形式的文化片段。通常情况下,网络迷因形式比较稳定、易于记忆和模仿,能够实现病毒式传播。 

👉🏻 迷因生成及传播机制 

作为迷因的任何一个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变异与竞争。

一、模仿阶段:记忆与强化 

在一种初始文化片段转变成某个“梗”或网络流行语之前,最首要的条件就是被模仿与复制。当某一个迷因不断重复地刺激着宿主大脑中同一块区域时,宿主会在记忆中不断强化并加深关于该迷因的认知,这就要求迷因本身具有记忆点。

在视频中,听觉方面的记忆点能引起受众的高度注意。2021年6月3日,蜜雪冰城的B站官方账号发布了蜜雪冰城主题曲,并在短时间内蔓延全网,成为由B站起源的一个流行“梗”。这首歌的歌词与旋律都十分简单,整首歌不断重复着“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这句话。截止到2021年6月23日,短短20天内,蜜雪冰城官方账号发布的中英双语版主题曲视频在B站的播放量已经达到1094.5 万,点赞数高达54.9万,收藏数达到16.2万,转发数达到28万。


在文字中,象形的呈现方式也能引起受众的高度注意。“尊嘟假嘟”之所以能迅速流行,“O.o”这样的颜文字功不可没,它形象地展现了人们在疑惑时候的神态表情,给人一种表情再现的趣味性。由此可见,迷因生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其文本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易记忆性”和“趣味性”,通过重复的台词、简单的旋律等这些特征来吸引并推动宿主完成迷因的模仿。

二、变异阶段:创新与扩散 

迷因理论认为,在迷因传播的发展初期,潜在迷因只能在某一个解释群体中进行语义延伸,而一旦超出了这个群体圈层,便可以被称为“出圈”。这是因为迷因的语义在传播中并不能保持恒定状态,而是不断地进行表达与变异,即“出圈”。

此时,宿主的创作欲望被激起,从而对文本进行意义上的二次解读与创作,而宿主的主体性也因此得到一定的强化。由于网络传播过程的复杂性, 同一个网络流行语在信息接收端呈现的传播内容不尽相同,不同的受众接受的内容和理解的程度也有差异,因此,迷因的语义也延伸出新的含义,完成了变异的表达过程。

例如,“awsl”是“啊我死了”的首字母缩写,最开始被网民用来形容看到可爱动漫人物时自身的状态,但是通过宿主的二次创作,这个缩略“梗”被改造成 “阿伟死了”,后又衍生出“阿伟走一下流程”“阿伟乱葬岗”等相关“梗”。

“尊嘟假嘟”被重新解构拼贴并运用在不同语境中,但这些“梗”最初的基本意义与核心目的被保留了下来,“尊嘟假嘟”始终用来表示疑惑,只是由最开始的单纯模仿猫猫狗狗的可爱语气拓展到了更多的使用情景中。

三、竞争阶段:筛选与淘汰 

迷因在变异演变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随时可能会被其他潜在迷因淘汰,而能够最终留存下去并得到广泛传播的只是极少数。只有那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宿主认可的强势迷因才能脱颖而出,吸引更多宿主参与到创作之中,从而得到更多的传播扩散。与此同时,与之相对的弱势迷因会不断 “下沉”,最终被“淘汰”。 

例如,“真香”一词最早来源于湖南卫视的 《变形计》 节目,用来表示一个人原本下定决心不去或去做一件事情,最后却主动做出相反行为的情况。此迷因中巨大反差带来的喜剧效果使得它成功竞争“出圈”, 并延伸出“真香定律”“真香警告”等相关网络流行语, 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

实际上,由于互联网节奏快、 信息过载的特征,绝大多数迷因的传播都是周期性的。在快速增长期过后,迷因的热度以及传播力呈现出中期缓慢增长的势头直到顶点,伴随互联网用户激情的消退,该迷因的传播最终走向沉寂。

迷因传播扩散的动因

一、寻求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

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认为,“模仿是一种天生的行为,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并且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婴幼儿就是因模仿而获得最初的知识的。”用户模仿流行的网络语言进行内容创作 ,实际上也是在进行一种拟剧化“表演”。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特点 ,用户需要使用特定的符号来定义自己、凸显个性 ,于是便希望借助对网络迷因的复制或“再加工”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网络身份和形象。这样,用户通过模仿能够让他人迅速辨认出自己的兴趣、个性等特征 ,这有利于用户进行社会交往并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用户自发进行复制传播 ,还受到个体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需求的驱动。社会认同理论认为 ,个体通过社会分类 ,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 ,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用户在参与虚拟社区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凸显个性与获得归属感的双重需求。用户在使用网络流行语交流与互动中逐渐增强对于所属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追求新奇与刺激 

网络迷因自产生后,会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扩散传播直至到达顶峰,在这之后其流行性便逐渐下降,甚至消失,因而人们对特定网络迷因的关注具有时效性。网民模仿、传播这些流行的网络语言,实际是想要借助狂欢化的语言来抒发个人情绪,张扬自由个性。

不过,这种热度并不是一直持续不变的。在人类习惯化机能的作用下,同样内容、同等强度的刺激反复发生且不能提供新的信息后,个体对它的反应程度就会逐渐降低。随着对这类网络流行语的熟悉程度的增加,用户传播的热情会逐渐下降, 并且容易出现审美疲劳。

在互联网中,各类内容铺天盖地,海量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用户的感官,我们发现用户每次急急忙忙奔赴下一场狂欢,也预示着旧的网络迷因的消散与新热点的形成。

三、暗含从众心理

网络迷因的传播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从众心理和现象。所谓从众, 指的是指个人因为受到群体的压力,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从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

一般来说,网络迷因的复制与传播往往是网民自发的选择 而非一种压力下的被迫行为,因此,网民在迷因传播中所展现的从众行为进而可以获得好感与喜欢、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现状等。

四、打造仪式渲染和社交货币

网络迷因的消逝速度经常和出现速度一样快,这就表明迷因扩散其实是一种过程追求的体现,是一种仪式的渲染。以 MBTI 测试结果的传播为例,人们更多地并不是关注事件和测试本身,而是在参与话题和传播、模仿这种仪式中获得乐趣,这也是真正“迷”住他们的地方。 



MBTI 相关的迷因传播中经常用内容的创作表达自身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思考,并进行戏谑或幽默的传播, 这种打破先前循规蹈矩形式的自我表达,打破传统叙事的快感,正是当下年轻人用来感受自我存在的仪式。

同时,这种自我个性表达也充当着社交货币的作用,MBTI测试兴起的一段时间里,朋友间的聊天内容有许多都围绕着“你是什么人格类型?”展开,并通过二次创作的表情包当作聊天的沟通桥梁,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创作出以此为主题的好玩的迷因,会在社交中获得更多肯定,也会展现出自身的潮流性和个性,这是自我呈现的方式。这种展现受个人主义影响,展现的更多是关于感性体验、理想人格等个人讯息的传达。

对迷因传播的双面思考

一、挑战:警惕自由假象,提升自我素养

网络迷因本身带有娱乐功能,而人们也恰以享乐的姿态参与到互动与传播之中,于是一场网络狂欢迅速地展开了。人们在狂欢的接力中尽情释放、宣泄情绪,试图在娱乐的浪潮里留住宝贵的自由,却无法意识到这样的自由始终是虚拟的。短暂的发泄背后是长久的空虚,耽于网络狂欢会蒙蔽人们的双眼,使之陷入无意义的碎片化的循环中。
为了防止深陷沉浸式娱乐而无法自拔,拒绝对语言等符号的过度消费,个体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这不仅要求我们掌握运用媒介技术和识读信息文本的能力,还需要拥有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和批判质疑的能力。这样,个体才能识破虚拟自由的假象 ,从而把注意力转移到真正有价值的事物中。
二、机遇:跳出传统叙事,赋能国际传播
互联网迷因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内容创作和传播,有利于让传播跳出传统叙事,获得话语权,同时,互联网迷因的传播能最大限度拉升传播受众的价值感并于传播中获得共享经验。迷因的传播为我们人类创造了一种共享的文化经验,活跃在移动社交媒体中的迷因成为新型全球化时代国际传播的重点内容。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受众对象构成复杂,不同的观念习惯和亚文化体系势必会影响其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信息的理解与接受。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来说,相较于努力迎合国际受众的多元化偏好,努力打造渗透着中国引领的新型全球化之文化互信理念的中华文化迷因产品, 引发全球网民模仿式参与,赋予他们共同建设话语意义的空间与权力,在参与对话的过程中寻找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增长点”,也许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更好的方式。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不能单向式独自构建信息,意义只能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产生,在模仿式参与过程中,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对话,这种对话能够推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走向“共享意义”,不仅是自己讲,还能带动国际受众共同讲述传播中国故事,塑造可信、 可爱、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

🐰

冷静反思,我们意识到用户在迷因传播中容易陷入缺乏理性和深度思考的狂欢,语言文本最初始的含义在传播过程中也会逐渐被解构。未来,网络迷因仍会借助网络媒介进一步创新、演化,因此,一方面应对其进行正确引导,用相关的政策法规加以规范,以营造积极和谐的网络氛围。另一方面,也要学会运用迷因的跨文化互动优势,赋能国家形象传播和国家品牌构建。

💜

参考文献
[1]马梦成.网络迷因理论下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传播机制与动因研究——以“凡尔赛文学”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7(07):10-12.
[2]朱心语.狂欢语言与网络迷因:短视频博主个性化语言的构建与流行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2,8(09):111-113.
[3]黄怡宁,李欣然,董若.迷因理论视域下B站“梗”文化传播探究[J].视听,2022(05):118-122.
[4]王佳炜.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转文化”创新路径[J].青年记者,2022(18):74-76.

(作者名片)
热点透视镜合集 


🥂

华科新传专硕+学硕考研初试半程班
火热进行中
🔎具体详情⬇️


🚦🚦

「 华中科技大学-新传上岸全程/VIP班 」新阶段服务已经上线,有意向的同学戳👇


(小站课程介绍👆)
有任何问题欢迎戳张张(XCKY103701)或苏打学姐(sodajiang77)
询问或报名〜

 「 小站学员上岸经验贴合集 」 
🌟

🧠
审核:祝你上岸的1037新传考研站
(图源网络,侵删🙏)

💓
「 小站各大平台 」
weibo:1037新传考研站
cctalk:1037新传考研站
微店:1037新传考研站
喜马拉雅:1037新传考研
24级华科新传考研群:551663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