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具有系统性与复杂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稳定性与动态性,但相对性是根本属性。
安全的相对性表明安全是依托于人类社会存在的,脱离了人类社会的时代大背景,就谈不上“安全”,因为安全的状态和水平受社会因素、科技能力、经济基础、文化认知等因素的约束。由于人类研究安全科学的能力是发展的、控制系统安全的技术能力是逐步提高的、保障安全的经济是有限的,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类能够达到的安全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安全是相对的、变化的、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绝对安全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而相对安全是客观现实的,安全的相对性是客观真理。
(1)绝对安全是一种理想化的安全。理想的安全、绝对的安全、100%的安全性,是一种纯粹完美、永远对人类的身心无损无害,保障人能绝对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的境界。绝对安全是安全性的最大值,是安全的终极目标,即“无危则安,无损则全”。理论上讲,当风险等于“零”,安全等于“1”时,就达到了绝对安全或“本质安全”的程度。绝对安全、风险等于“零”是安全的理想值。事实上,实现绝对安全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人类都无法创造出绝对安全的状况,这既有技术水平方面的限制,也有经济成本方面的限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万事万物危害的机理规律仍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因此人类自身对外界危害的抵御能力、对人机系统的控制能力也是有限的,很难使人与物之间实现绝对和谐并存的状态,这势必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引发事故和灾难,造成人的伤害和物的损失。尽管人类的安全科学和技术不能实现绝对的安全境界,不能将风险彻底变为“零”,但这并不意味着事故无法避免。绝对安全应该是社会和人类努力追求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人类通过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有限的科技和经济条件下,实现了“高危—低风险”、“低风险—无事故”的安全状态,甚至做到了“变高危行业为安全行业”。